01荷兰,经济和政治自由的杰出代表
在英国之前,荷兰早就已经开始搞自由贸易了,而且荷兰也一度是海上霸主。
先看看荷兰辉煌的顶峰是什么样子。
17世纪80年代之前,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它拥有1万5千艘商船,占当时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
它的舰队很强大,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加起来才够得上它的一半。

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著名城市,比如美国的纽约、印尼的雅加达,原来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因为被荷兰人变成了殖民据点,才成了著名城市。
荷兰的势力遍布全球,还占据了全世界的海上交通要道。
荷兰只有4万平方公里,不到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就比台湾省略大一点点,却成了西班牙之后、英国之前的海上霸主。

那么,小国荷兰到底是怎么走向成功的呢?
海上马车夫时代的荷兰政治很另类,英国、法国、西班牙都在忙着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荷兰不走寻常路,完全没有围绕强大的君主去建立常备军、官僚队伍,去建设这些现代国家的硬件,而是相当于一个松散的联盟。
1581年荷兰七省联合起义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一起成立了联省共和国,你可以把这次革命看成西方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光荣革命早了100多年。
革命建立起来的这个共和国不是现在美国那种总统很强势、国会也很厉害的样子,它大概就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邦联。
七个省联合,一起商量,只有七省一致同意才能做出决定。
02其他大国忙着内斗,荷兰闷声发大财
荷兰作为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这么低效的政治体制,它怎么还成就了海上霸主呢?
有两个原因。

先看外部原因。
英国、西班牙、法国都很忙。
英国忙着对付教皇和西班牙、法国和苏格兰,还要忙着宗教改革、建立自己的国教。
法国先是忙着收拾自己的宗教内战,后来又忙着打三十年战争,搀和德国的事情。
西班牙呢,忙着对付英国和法国,还要拉拢教皇,还要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四处灭火。
所以,几乎处于四战之地的荷兰没有受到威胁,外部政治压力不大,松散的体制还够用,就赶紧闷声发大财。

再看内部原因。
荷兰几百年来就商业气氛比较浓厚,宗教气氛相对淡漠,贵族豪门也不显赫。
这个联省共和国确实是个寡头政府,由上层精英组成,但他们都是生意人,不是靠打仗获得贵族身份的豪门,他们一起就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国家。
这样的国家就和商业很合拍。
03荷兰是一个商业主导的自由经济体
荷兰的位置,西面隔着英吉利海峡的是英格兰,南边是法国,北边是丹麦、瑞典,北边往东一点儿是德国北部的不莱梅和汉堡,大西洋、北海、波罗的海,远一点南边还有地中海。
荷兰简直就是面向海洋而生,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所处位置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如果说地理位置让荷兰很方便去海上做生意,那么,它地上的条件就是逼着他去做生意。
荷兰地区水系很发达,河流、湖泊、沼泽太多,农牧业很难展开,中世纪很早的时候商业就成了荷兰人的主要产业,他们开挖了大量的运河,通过水路航道互相连在一起。
大航海时代还没到来,荷兰人已经是内河航运贸易的高手了。
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里搞到了很多航海资料,把自己的商船改造成肚子大外壳薄的形态,拉得又多,跑得又快。
很快就成了全球贸易的中介,海上马车夫。

荷兰的经济不仅在贸易上全球称霸,它还有一个格外领先的行业,就是金融。
荷兰人的银行业很发达,贸易繁荣的地方很需要资金周转,这并不稀奇。
厉害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602年建立起了全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各种公司的股票在那里交易,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那里上市,阿姆斯特丹成了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金融中心。

有了大规模的金融业,荷兰的海上生意简直是如虎添翼。
04商业气氛浓烈,致使荷兰不受宗教传统约束
在中世纪时,欧洲各大国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德国打了宗教战争,英国国王自己改革、和教皇翻脸,法国也打了宗教内战,打得一塌糊涂,国家都快打散了。
荷兰呢?几乎没受什么影响。
在天翻地覆的宗教冲突面前,荷兰人完全没有因为新旧教派的分歧划线站队,更没有大打出手。

这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一是商业传统的影响。
生意做久了,对宗教的事情就没那么在乎,不同教派之间也要做生意嘛,没必要打架。
二是伊拉斯谟的巨大影响。
伊拉斯谟不仅是荷兰的圣人,也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
伊拉斯谟信仰的是基督教人文主义,他提出人的光辉和上帝的教诲和谐共处,传统文化和新兴潮流和谐共处。

就这样,荷兰人就不走极端,朴素温和。
这样的性情让他们避开了宗教改革引起的混乱,大国都在打宗教战争的时候,荷兰人潇洒地去海上赶起了马车。
05小国的上限:荷兰再完美,也只是一个小国
你看,荷兰是一个多美好的国家啊,喜欢生意、不喜欢战争,喜欢和谐、不喜欢争斗,喜欢管理、不喜欢统治。
但荷兰很快就衰落了。
从1581年独立,到1678年与法国签订《奈梅亨条约》,荷兰顶多也就辉煌了一百年。

那荷兰到底为什么,又是怎么样,让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大国针对荷兰,以荷兰的规模是根本扛不住的。
荷兰先是艰苦卓绝地抵抗了西班牙的镇压。
到了17世纪中叶,英法两大强国又同时针对荷兰。
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和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贝尔都信奉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的最大化,他们都恨死荷兰了。
于是,英国四次发动对荷战争,法国路易十四基本上是要消灭荷兰,大兵压境的时候,小而美的荷兰,种种劣势就暴露出来了。

荷兰在政治上把国家当公司来管理,是一种弱政治,对抗不了强大的英国和法国。
荷兰政府的决策效率很低,集权程度也非常低,也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动员全民,又非常厌恶陆军,他们甚至在抵抗法国军队的时候靠的还是雇佣军。
这个生意国家在战争中没有被效率高、集权程度高、动员充分、组织精良的法国彻底灭国,已经是万幸了。

英国对荷兰的打击更全面、更深刻。
英荷战争一共打了四次。
其中,第三次英荷战争是决定性的,而这场战场发生的同时,法荷战争也在开打,英国人从海上来,法国人从陆上来。
结果荷兰彻底被法国人打输了,要不是路易十四顾忌德国战场的事情,荷兰真的可能被并入法国的版图。
06政治不强大,商业的强大也无法得到保障
商战也是战,国家的规模决定了是不是耗得起。
规模不仅体现为领土和人口,也体现在产业结构。

从长远来看,英国成功地拖垮了荷兰。
荷兰不仅国力耗尽,而且每次战争都有断臂一样的重大损失。
比如,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人虽然输了,但他们还是从荷兰人手里抢到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英国人把它改名叫纽约,这么严重的此消彼长,地位调换怕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说法国用陆战直接威胁了荷兰的存在,那么,英国的前三次战争就是把荷兰的全球贸易领袖的地位彻底掏空。

和英国人耗,荷兰经济模式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第一,荷兰本身没有自己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英国有,战争一起,做中间商的荷兰比自己有东西卖的英国更吃亏。
第二,荷兰的税制与商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吻合,消费税为主。
战争一打,赋税加重,再加上双方额外加征关税,直接传导到经济领域,人民要面对通货膨胀,商人要面对价格上涨、商业竞争力下降。

第三,金融业很容易遭遇赖账,战争一来,赖账的人就更多。
从这三层对比来看,英国真不只是个买卖国家,荷兰才是买卖国家。
买卖国家即便在纯经济领域,也不是拥有制造业、农业等硬产业的国家的对手,政治上的弱点就更明显了。
07荷兰体面地认输:让出霸主地位
霸主没落,怎么个死法算是体面?
海上马车夫的结局很有意思,它等于是把自己的霸主地位禅让给了英国。

1780年代,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了,这一次的英荷战争,可以说完全是英国人欺负人,已经崛起的大英帝国把残存的荷兰势力全部消灭干净。
英国获得巨额赔款,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被伦敦取代,荷兰最重要的海外殖民机构荷属东印度公司不久之后破产。
荷兰彻底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国。

不过,在此之前,荷兰就已经把霸权禅让给了英国。
17世纪末,荷兰被英法两国夹击,荷兰执政奥伦治的威廉实在无力抵挡,就选择和英国交好,娶了英国的玛丽公主,这为离间英法、保全荷兰做好了功课。
不过没想到后来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人把威廉和玛丽请回英国做了国王。
威廉当然极力巩固英国和荷兰的联盟。
就这样,荷兰的霸权通过威廉象征性地转移给了英国。
全球性霸权的禅让制由此开始,英国的霸权后来禅让给了美国。
想抢夺霸主位子的德国、日本、苏联,一个都没成功。

一个弱政治强经济的国家在大国竞争中是无法成功的,全球化固然是以贸易为底色的过程,但它里面充满了政治体制的竞争,甚至经常性地引发战争。
生意并不必然承诺和平,没有强大的政治保护,再好的文明也存续不下去。
政治体制更有韧劲儿的国家才能在全球性竞争中把生意做下去。
所以,只有大国才能掌控自己的经济命脉,小国的命运从来都是随波逐流。
商人治国的荷兰,为什么没能爆发工业革命